中庸之道

2012112111:51
“中庸”是什麼意思呢?一種解釋,“中”是“中正”,不偏不倚,“庸”是普通,平平常常。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,是?人生行事,應該把握一個“度”,既不過分,也無不及,不好高騖遠,平常人平常心。還有另一種解釋,“中”指“中和”,“庸”即“用”,“中庸”就是“中和之為用”,不偏激,不走極端,不浮躁冒進,以中為貴,以和為美,用之社會人生。
  無論哪一種解釋,“中正”也罷,“中和”也罷,關鍵詞都是“中”。這個“中”,不是幾何學上的中點,也不是代數學上的平均值,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,而是指適中,適度,簡而言之,就是“恰如其分”,“恰到好處”。例如,人都有七情六欲,禁欲則壓抑人性,導致精神病,縱欲則戕伐人性,同樣有損身心健康。最佳狀態,“發乎情,止乎禮”:適中,適度。再如社會改革,既不偏激,也不保守,而是因時因地,選擇合情合理的方案,循序漸進,這就叫“中庸”。南宋儒學大師朱熹打比方?:“如當盛夏極暑時,須用飲冷,就涼處,衣葛,揮扇,此便是中,便是平常。當隆冬盛寒時,須用飲湯,就密室,重裘,擁火,此便是中,便是平常。若極暑時重裘擁火,盛寒時衣葛揮扇,便是怪異,便是失其中矣。”總之,面對現實社會與人生種種問題,不茍安,不浮躁,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,而是把握好分寸,“允執其中”,“從容中道”,審時度勢,進退有度,這就是“中庸之道”的要義。
  孔子曾讚嘆:“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”將“中庸”視為至高的品德,君子應當努力去追求的境界。但這並不是孔子的發明,而是華夏先哲積累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,堯曰“允執其中”,舜“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”,這個“中”,不僅是一種道德境界,也是一種人生態度與人生智慧。孔子加以提倡,?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”君子就是西方所謂“紳士”,小人不是壞人,而是民間所謂“二桿子”“二百五”,“反中庸”,就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  有人認為,“中庸之道”是文化糟粕,中國人很多弱點缺點,如普遍缺乏創新精神,不思進取,不敢冒險,因循守舊,生怕槍打出頭鳥,生怕出頭的椽子先爛,都是受其影響。其實,諸如此類弱點缺點,很多是制度文化或現實體製造成的,與儒家“中庸之道”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。如同現在提倡“開拓創新”,有些人急功近利,弄虛造假,劍走偏鋒,美其名曰“創新精神”,其實是胡折騰,折騰來折騰去,折騰成“創新精神病”。你能?這是提倡“開拓創新”之過?大家都知道:問題在體制。
  事實上,“中庸”作為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,只是一種理想境界。且不?今天,就是古代,中國人也普遍缺乏“中庸”的品德和智慧,好走極端,例子一抓一大把。孔子曾感慨:“中庸這種美德,人們很久沒擁有了。”?如果找不到合乎中庸之德的人做朋友,那就選擇狂狷之人交往,因為,“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。”有所不為,不是安於現狀,無所作為,而是知道有些事能做,有些事不能做。

做人處事是如此,中醫所追求的也是如此。
所有的出發點為的就是"致中和"而已。
不偏不倚,不尊不卑,陰陽調和,寒熱平衡。


  •   *伊伊* 於 2013-01-08 08:57 1F
  • 版主於 2013-02-05 21:40 回覆